内容检索:

文化 > 名家推介 > 正文


浑厚苍劲 典雅灵动——刘云鹤先生书艺管见
2013-09-23 17:48:00   来源:   

 在当今书坛,能够全心、全职从事书法篆刻创作或研究应该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刘云鹤先生无疑是这样的幸运者之一。十多年前,对诸多事情已经看透看淡、无意官场也不适应官场的他,义无反顾地提前从岗位上退下来,寓居烟台,潜心于艺术。作为一位视艺术为终生追求的性情中人来说,这样的抉择无疑是正确而又明智的。

先生是我市第一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同时又是西泠印社社员。当下中国书协会员已逾万人,如果说先生的中国书协会员这个“名头”不足为奇的话,那么,有着“天下第一名社”之称的西泠印社现有社员(包括日、韩和东南亚、西欧等)仅三百余人,而苏北地区仅二位,先生即为其一,这个“名头”应该是够可以的了!

先生的书法篆刻启蒙老师是家乡的徐慕农、窦燕客等前辈,后又续师丁吉甫、孙龙父、沙曼翁、陈寿荣等先生,并得诸乐三、朱复戡诸大家指导。先生一直坚信临摹汉印是治印的不二法门,他曾在汉印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本功,而后上溯周秦古玺,下取明清流派中与自己性情相近之长,逐步形成了自己先生浑厚、典雅、灵动的印风。先生之印,用字以《说文解字》、《金文编》、《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印学界公认的工具书为依据,篆法准确;刀法灵活,切冲并用。其刀痕与笔迹之金石味与书卷气互为表里,形成属于先生自己独特的“中和”境界,既有一定气骨,又有相当神韵,其骨得力于金石,其气收益于学养,于清俊中寓存着金石味,在雅正处飘逸着书卷气,既得汉印之精髓,又显个性之风格。

篆刻一艺乃先篆而后刻,故凡攻篆刻者,必精篆书,先生是深谙此理的。首以小篆为主,攻秦刻石、清邓石如等篆书,后又大量临习金文、石鼓文、甲骨文以及吴昌硕的篆书等,溯源商周,承继晋唐至明清,名碑名帖尽力搜集,潜心研习,并融品性学养于其中,逐渐形成了圆润、高古之书风。先生的篆书用笔以中锋为主,多藏起回收;行笔稳健,线条厚重古朴而又婉转流畅。其篆书作品中的线条、结字与章法等形式的自由运用中无不表现出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行与驻、动与静、方与圆、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开与合等相辅相成,互相生发,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与篆书相比,我以为先生隶书创作更能体现其自然、平常、淡泊、谦退之品格。

先生的隶书取法高古,以汉隶为宗,于《史晨》、《衡方》、《曹全》、《礼器》、《乙瑛》等碑用功尤勤,受益亦多。

先生学书是由小篆入手的,而隶书则由篆而生,故在笔法上多有相通之处,尤其是中锋用笔及起、行、收各个环节的起承转合,更能体现书家的控笔能力。先生的隶书起笔既有篆书的含韧内敛,又重汉碑的猛利恣肆,干净利落,历历可感;行笔沉雄舒缓,极力铺排,轻重并施,变化多端,圆润中实,气息融通;结体则沉稳端庄而又意趣横生。他将笔墨控制在理性的范畴,很少有夸张放纵的表现,作品中直线的厚实与曲线的婉遒、短线的粗重与长线的挺劲,都显得是那样地富有节制,不激不厉,静若处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先生的隶书作品不像当下的很多隶书作品盲目“楷化”、“碑化”去彰显所谓的“个性”,而是更多、更深层次地去挖掘和汲取汉隶之精华,故其隶书作品纯正,“隶味”十足,耐人寻味,这在人心浮躁的时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我一直以为,作为一位书家,他可以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不必要一定要建立这样的一个体系,但却不能没有用于指导自己创作实践的理论思想。特别是对于先生这样一位自学成才者来说,理论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他利用出差等机会跑图书馆、博物馆,投师问友,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汲取;通过书信请教的方式,以他的坚韧与坦诚,与诸多教授、学者、著名书画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指导着先生进行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天不负人,自1980年起,先生先后在《书谱》、《书法研究》、《西泠艺报》、《印林》、《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于2007年整理出版《刘云鹤学术文集》,得到学界的一致褒奖。由先生编著的《现代篆刻家印蜕合集》及《刘云鹤藏恩师印集——全三册》(方介堪印集、陈寿荣印集、沙曼翁印集)已于今年夏天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并参加8月中旬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全国出版业的盛会——上海书展,真是喜事连连,可喜可贺!

的确,对于一位真正的书法家而言,在创作实践上要强调以学养书,向学者型书家逼近;在理论研究上则要倡导书促学,朝书家学者化方向发展,这是历史对书家的要求,更应该成为书家的自觉文化追求。

欣赏刘云鹤先生的作品,我们能够感觉到他是在用心灵深处的言语与古人对话,是在用微妙的笔触感悟艺术的真谛,是在用沉静的心态体会书法境界的浑穆与空灵。因为书写本身是一种个体性、体验性很强的文化行为,它所承载的才、学、识、志等内容,都必须回到书家自身,是如其人的真实写照。不懂书法的人以为玄妙,真知者却深信不疑。因为书家的文化修养、审美取向、人格品味都会在书写中悄无声息地流露出来,这是没有办法进行伪装及掩饰的。

在与先生相处的那些日子里,最让我尊重的是他治学严谨,不盲从权威,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他温文尔雅,不端架子,热心提携后辈;他已年逾古稀,却仍然孜孜不倦,努力追求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这种精神会时时提醒我努力,永远激励我前行。

真心祝愿先生健康、快乐、长寿,艺术之树常青!

 2013年9月于三平书屋

上一篇:雄奇峻伟 墨酣笔畅——记书法家陈书樵先生
下一篇:执着成就梦想——说说周善超的行草书创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