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历史宏大的叙事结构,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交错,没有色彩斑斓的语言雕饰。尽管如此,胡继风的小说集《鸟背上的故乡》(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依然散发出生动完美的艺术魅力,释放着撼人心魄的精神张力,他为我们所描绘的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的人物群像,读起来是那样地令人感动、令人思考甚至是令人伤怀。这部由十八个短篇组成的小说集虽然不足30万字,却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作品的人性光芒。可以说,整个作品是对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的存照、是对这些孩子精神世界的观照。同时,也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察照和对人文关怀的烛照。无怪乎这部小说集受到了评委们的广泛好评,荣登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榜首。
为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存照是作品的表象意义
《鸟背上的故乡》所收集的十八篇小说,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农民工子女特别是苏北地区桃源县小胡庄这一特定村落的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这里的农民工子女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留守的,一种是随着外出父母在外漂泊的。不管是留守的还是外飘的,孩子们的生存境遇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承担较大的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要忍受思亲的煎熬或者是面临不能融入城市的尴尬和无奈。
壮壮是《想去天堂的孩子》的主人公。爸爸在苏州打工,自己成天和痴呆的妈妈、年迈的爷爷守在家里。爸爸为了省路费、多挣钱,一年多时间也未回来一次,这可让刚学了课文《枫桥夜泊》的壮壮想坏了。而就在此时,恰巧遇上了学校要组织父母在苏州打工的孩子前去探亲。壮壮是名在其中的。但让人痛心的是学校和他自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找不到爸爸的联系方式,这个得而复失的和爸爸见面的机会,就这样白白地丢掉了。他曾不顾蚊虫叮咬,一整夜的守候在有电话的德高老爹家的门口,幻想着奇迹出现正好能等到爸爸打回来的一个电话。然而,奇迹最终没有出现,壮壮只有在一遍又一遍地背诵课文《枫桥夜泊》疲劳后的睡梦中,和父亲在天堂苏州见上了一面。
正在成长期的孩子是那么需要父母的疼爱,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他们用尽了心智,想尽了办法,玩尽了花招。《跟小满姐姐学尿床》里的小米在妈妈回来的那几天,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一觉醒来,发现妈妈又梦一样地消失了”。她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看着老羊带着小羊啃青,就会伤感自己“还不如一头小羊呢,还不如一只小鸡呢”。当她偶然间得知小满的妈妈不去打工是因为自己会尿床,妈妈要在家里照顾,就偷偷地也学着尿床,结果却换来了母亲的一顿狠揍;刘青稻以为只要金融危机不消失,南方的织袜厂就不能开工,织袜厂不开工,妈妈就可以不出去打工。而他的小伙伴季创业想的却恰恰相反。季创业因为爸爸还在南方留守等消息,巴不得工厂能够早点开工妈妈回去上班,这样一家三口又能聚到一起。他自鸣得意地想出一个妙招,给奥巴马叔叔写了一封信,请求他“抓紧派几个人来,把溜到中国的金融危机给抓回去”。(《致奥巴马叔叔的一封信》)。
因为有的孩子父母双双都外出打工,这些孩子只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留守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疼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小小的年纪,还要承担巨大的生活压力。《急诊》里的黑妮在奶奶突发重病的情况下,不顾冬夜月黑风高,不顾乡路坎坷泥泞,不顾脚伤鲜血流淌,不顾年幼身单力薄,毅然拖着小板车走着一夜的路,终于把奶奶送到了医院。手术找不到大人签字不能做,这时黑妮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院长,求您了,求您救救我奶奶吧。我十二岁了,让我签字吧……”读及此处,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留守在老家的孩子如此,那么随父母在城市漂泊的孩子又是怎么样呢?
《鸟背上的故乡》里的胡四海随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因为没有城市的户口,进不了幼儿园,上不了像样的小学,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逢年过节时回到家里,又不被家乡的伙伴接纳和认同。几次这样的循环反复,胡四海犯糊涂了,但他最终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既不是城市的孩子,也不是村庄的孩子----对于城市来说,我只是一个来自村庄的客人,就相对于村庄来说,我只是一个来自城市的客人一样。城市和村庄或长或短地容留了我,同时,城市和村庄又都或严肃或委婉地拒绝了我。”这样的孩子没有家乡。“如果非要给我一个家乡不可的话,那我的家乡就在不断迁徙的路上,就在鸟一样四处寻食的大人的背上。”有了这样对自己生活现状痛楚的认识,才让胡四海在和父母一起经过千辛万苦在大年三十晚上赶到家乡的时候,才让他在看到父母因为走进家乡喜极而泣自己也想哭的时候,最终没有哭出来。
这是胡四海关于家乡的感受。而《楼上的你和楼下的我》中的单丹丹,则被城乡孩子之间那种看不见的鸿沟困扰着。为了省电费,单丹丹常常要到外边路灯下写作业,累了、疲了,就拿出爸爸给自己做的那个由大公鸡羽毛扎成的毽子踢几下。这些,被楼上住着的城里女孩莹莹看到了。莹莹着了魔似的想接近这个女孩,经过各种努力也认识了丹丹并成为要好的朋友。但是,作为医生的妈妈宁大夫却不能接受丹丹,她不怕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会影响自己的女儿写作业、弹钢琴、跳芭蕾,甚至会影响女儿远大理想的树立。而丹丹的妈妈在发现了女儿的这一情况后,便知趣地寻找别的住处准备搬走。然而,孩子之间的友谊是纯真的,幼小的心灵暂时还不知道什么叫“连友谊也需要门当户对”。孩子不是在家里留守,即使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爱,但世间的人情冷暖同样也会让孩子的心里发凉。
对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的客观描述,只是《鸟背上的故乡》具有给人提供一个特殊群体生活状态的的表象意义,它告诉人们在当下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出现重大转型的情况下,有一群人、一群孩子、一群农民工的孩子是在怎样的生活,是在怎样的奋斗、甚至是在怎样的挣扎。当你看到《大水》中的船生以及爷爷奶奶在为那条鱼而欣喜、在为那条船而绝望时,你不以为他们是在为生活而挣扎吗?还有《美丽的花衣裳》中的那个叫做菱花的女孩为了凑钱买一件花棉袄,不惜夜里去鞭炮厂做童工而最终因事故致残。再美的现实里,也有悲酸的阴影,只是这种悲酸我们还没有看到,我们还没有体验。《鸟背上的故乡》的表象意义,就在于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犹在眼前的可以想象更可以触摸的空间。
观照农民工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作品精神的核质
胡继风在作品中不仅给我们描述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更为我们展示了这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正如作者所言:“孩子们的忍耐、坚强;勤劳、善良;勇敢,不逃避;乐观,敢担当……这些让成年人肃然起敬的精神光芒,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我们看到,《鸟背上的故乡》虽然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个农民工子女或留守、或漂泊的生活故事,但实际上每一个故事的背后,无不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思考。
作品通过展现不同的孩子在不同情境中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向善、向上、向真、向美的精神浸染。作者胡继风出身农村,在农村念完小学、中学,师专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学校的课堂,对农村的孩子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即使在后来改行从事记者工作以后,因为老家乡邻中包括自己的外甥都是留守儿童,因而对农民工子弟的生存现状就显得格外的关注。他了解农民工以及他们子女的生活状况,深切感受到他们虽然物质生活艰难但精神世界却丰富、宽广,特别是看到有些孩子涉世过早,面临许多和他们体力与心志完全不成比例的生存压力及情感困惑,就感到有责任、有义务要持续不断的关注他们,并以文学的形态去表现、去记录、去歌颂、去赞美,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想通过作品启迪孩子们要“用坚忍和顽强对待困境,用温暖和阳光对待他人,用感恩和担当对待社会”。
《不知要往哪里去》的毛北大来自学业的压力,不会比爸爸妈妈打工挣钱的压力少多少,进入中等成绩的行列是保住父母婚姻的唯一筹码。为此,他学啊、拼啊,并不是为了今后学习长进真的能考上清华、北大,而是为了让自己不成为一个单亲的孩子。孩子内心的那种凄凉、哀伤以及为此所付出的超常的拼搏,真的能改变现实的一切麽?
我们看到百合一夜没睡只是为了给妈妈写一封信,那封信的主旨是换回母亲对自己多爱一点,多和自己多呆几天,多说几句话,多抱一回自己。但是,一想到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还是把那封写了一夜的信一点一点的撕碎了。好孩子只会为大人着想啊!(《一封写给妈妈的信》)
《像豌豆一样突然消失》何尝不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叔叔婶婶不孝,设法要改变他们。但是当初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在孩子的时候,也曾是一个很孝顺的。“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谁能保证这个叫谷雨的孩子今后就是一个十足的懂孝道的人呢?
还有《最美有多美》里田乐乐的坚忍、《和冰冰一起私奔》里桥桥的勇敢、《空课桌》里梁魏然的善良,哪一个故事的结局不是发人深省?《忘归》里的胡小榆和其他三个孩子捉龙虾直到夜晚忘记回家,别人被父母找到都挨了一顿揍,而自己爸妈外出打工和奶奶在一起,看到别的孩子挨揍都感到是奢望不到的幸福。此情此景,孩子的失落和悲伤溢于言表。
《鸟背上的故乡》里的这群孩子们虽然身处低微,但却有宽广而又强大的精神世界,他们关心家人、能够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他们坚韧顽强、能够勇挑生活的重担;他们胆大心细,能够作出一些常人意想不到事情;他们向往友谊,能够为了朋友极尽所能……从他们内心闪现出来的精神光芒,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所在。
透过作品可以看到对现实社会的察照
从表面上看,胡继风的《鸟背上的故乡》客观反映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以及精神世界。但是,透过作品我们却能看到对社会现实的察照。这种察照,是对故事产生背景的描画,是对人物命运的追问,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是对未来发展的观望。
现在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使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甚至是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在当地就业解决不足的情况下,农民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走上了背井离乡、抛家别子的漂泊之路,他们或夫妻同行带上孩子,自己的背上就是孩子的故乡;他们或夫妻同行丢下孩子,让孩子在家乡和老人一起成为留守儿童;他们或单独外出丢下自己的另一半,让孩子暂时成为单亲家庭的成员。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土里抛食温饱可以解决,但是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要达小康、要走上现代化,仅有的几亩地的种田收入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他们就要穷则思变,走进城市、走进工地、走进一切适宜他们或是只有他们才能干才愿意干的那些急难险重的岗位。为了得到这些岗位,他们花掉了积攒的路费,经历了长途奔波,暂时得到了还要担心失去。担心失去现有的差事,也是他们常年舍不得回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一旦离开再返回,这个差事早就“名花有主”了。
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孩子,因为没有当地户口享受不了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享受不了城市的医疗保健条件,只能小病忍、大病扛,实在不行了再去小诊所挂瓶水、开点药。父母亲在外挣钱太难了,连打个电话也要先打好腹稿,在最省钱的时间额度内挂断。孩子们在城市生活简朴不说,和城市小朋友的交往也受到他们家长的歧视和排斥,心灵上留下了遭受羞辱打击的烙印。
透过作品,我们看到当下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农民增收问题,等等。在城市,也面临着公共服务问题、就业不足问题、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等。特别是城乡差别问题的有效解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里还要指出的是,我认为本书作者对社会现实察照的呈现,不是刻意的,而是看似漫不经心的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读《不知要往哪里去》看到孩子们为学习成绩的纠结,我们就会想到中国的应试教育问题;读《大水》看到爷爷奶奶年过七十了还要为生计操劳,我们就会想到老有所养以及社会救助问题。作品里的每一个故事背景,都是当下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在这个现实中生活的我们,不能不去为这些身边的问题而思考些什么。
人文情怀的烛照是作品的力量所在
将《鸟悲上的故乡》通篇读下来,会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家炽烈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倾洒在字里行间,让我们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去感知一个个小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去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去思考社会的责任所在。作者胡继风在接受媒体的一次采访时说:我还希望我的小说能够被很多大人、包括决策者们看到,希望他们能被我的小说打动,从而不论是对呆在农村的孩子、还是进城的农村孩子能够有所作为,让这些孩子拥有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快乐的生活环境。
作家的责任担当,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作品影响世道人心,多对社会释放一些正能量。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作品蕴含了人文情怀,就会使之更加厚重、更有力量。胡继风体现在这本小说集中的人文情怀,主要表现在关注、同情、呼吁三个方面。作品十分关注当下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笔墨触及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情绪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写实般的记述,给我们还原了这个既特殊又庞大群体的人生百态。作品极大地表现出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生存境遇的同情,感同身受地书写他们的愁绪忧思,感染我们要对这个群体给予足够的理解、尊重和帮助。作品更多的动机,我认为是对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生存现状的强烈呼吁。尽管这种呼吁是无言的,在30万字的文字中没有一处可见,但我们通过阅读能够真切的感受得到。当我们那些农民兄弟以及他们的孩子面临不平等的时候、面临不公正的时候,面临疾病、面临贫困、面临离别的时候,还要等他们发出呼救才伸出援手吗?社会的责任和良心,也许在这一刻被唤醒。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与时代同步的文学作品,它可以是气势恢宏的史诗般的巨著,也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心性文字,就像《鸟背上的故乡》里的每一篇一样。
(本文作者为江苏省宿迁市社科联副主席、宿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