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文化 > 《楚苑》 > 正文


小说 公社诗人
2017-04-06 09:37:45   来源:   

公社诗人

                 李立泰


    小武那些年是俺公社六十七个大队,最著名的青年诗人。

人民公社时期,回乡知识青年,最多是高中生,就算知识分子。小武是初中生,高中没考上,就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了。

那些年,农村的回乡知识青年正学习董加耕、邢燕子这些时代的知识青年楷模。也学习豫剧《朝阳沟》里的栓宝和银环。后来就是毛主席提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青们的口号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大批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来到人民公社。回乡知青是当然的参加劳动。大都积极地劳动,表现的很好,盼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脱离农村。

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各自的办法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托人找领导去当民办教师,有的想法去当兵,有的想法当个大队生产队的干部,有的女同学就解放了思想攀上公社干部推荐上大学,有的就默默地写东西,通过想当作家、诗人。有的甚至想邪法,纵火,自己再去救。还有把自己的脸抓烂,说跟破坏青苗的坏人搏斗啦,当英雄。走出农门,等等等等。不管你想干什么,想去哪儿,你都必须是好社员,是劳动模范,这是基础。小武就是属于写东西的那一类回乡知青。

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夏天在地里劳动,热得大汗淋漓,冬天战斗在冰天雪地里,挖河修路搞农田基本建设。他却可以在屋子里把社员们劳动热火朝天的场面往诗里写,这实在是有些不公平。但却令社员们羡慕,馋得了不得。

小武写了一首诗,是歌颂贾庄学校革命师生学习贯彻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精神的:

五七指示就是好/革命师生割茅草/茅草割的比山高/毛主席北京看见了/夸我们干得好,干得好!“老贫管”夸小武写的诗好。批评老师们:你们就写不出这么好的诗来,臭知识分子们,不服不行啊!那时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老贫管”是他的简称。

都说看看人家小武多能啊,会写诗。并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教育下一代。“小啊,看见人家小武了吗?不挖河,不干活,坐到屋里吃馍馍就因会写诗”。长大了也写诗,会写诗就不用耪地了,不用汗珠子砸脚面,还能吃白馍馍寻媳妇也不用做难。

会写诗了就不用挖河了,手就不冻裂口子,不淌血,脚也冻不涨歪,守着火炉烤着手开会,讨论、研究河怎么挖。多幸福哇!

咱那时候还没读过小武写的诗,光听说他会写诗,每年冬天还往县里参加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组的文化组叫县文化馆举办的文艺创作学习班。一个人民公社社员不干自己应该干的农活,却去写社员怎样干活,怎样胸怀全球,放眼世界,为那三分之二仍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类而大干快上。那种精神享受感觉实在不错。

在县城里学习就不能回家吃饭了。小武往县里学习之前,就拿着盖有县革委政治部宣传组大红印章的油印机印的通知书,驮上几十斤地瓜干,十几斤高粱,往公社粮油管理所兑换全省通用的粮票。到县里交上粮票就能吃饭。

学习班上的饭食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上是吃白馍,喝点玉米粥,有少量的粗粮窝头。

县文化馆的会计还每人每天发给大家八角钱,其中含买工分的三角钱,学习班结束回到生产队再把文化馆发的工分款上交小队会计,然后按天数计算,每天记十个工分。在学习班上每天还有五角钱买食堂师傅炒的好菜。

住宿稍那个点儿,自己带被褥,十几人睡通铺地上铺麦秸草。那比起雪窝里睡窝棚、地窑子的挖河社员来也是上天了。

小武就这样他吃着好饭、好菜,睡着暖和的被窝,写着社员们斗严寒、化冰雪,战天斗地的豪情诗篇。把诗交到社员看不见的地方去发表,家里会计还给记个满工,小武实在是学了一门养家糊口的好手艺。

小武从县创作学习班回来,大约也就是社员们挖“国河”回来的时候。基本上是“大雪”节气。社员们把省里,地区里组织挖的河称为国河,县里组织的叫县河。公社组织的就叫挖小沟子,但是社员们仍叫挖河,或者挑河。可能是古时没有地排车、胶轮车,全靠担土篮儿,也就叫挑河了。社员们稍做休整,公社就又组织挖河了。

 

2

 

公社组织的挖河是大兵团作战,男女老少齐参战,不严格要求年龄。上国河要求男的,且年龄是18-45岁的。

公社挖河也学习国河,实行营、连、排、班建制。公社挖河指挥部叫施工营,管理区叫连部,大队一级叫排,生产队叫班。其实生产队男女劳力基本全上了。要有上万河工上阵,在“九分干”摆开战场。

河沟两边搭些窝棚,是各级的指挥部和伙房。也有民工住河工地的,也有住附近村庄里的。用铁锨、三齿镢、洋镐等原始工具和地排车、胶轮车。有的牵来了队里的牛,打响了冬季农田基本建设的大会战。河边红旗招展,标语口号,人头攒动,灯火通明,杀猪宰羊,人欢马叫,敲锣打鼓,学习大寨,学习下丁家,万众一心改造旧山河的盛况。

这时的小武就被调到公社的营部里搞宣传。营部里给小武所在大队里去一个“河号”,就是去掉一个人的河工任务,生产队给小武记一个河工的工分。也挺不错吧。

小武在营部里负责写标语,喊大喇叭,也写诗。他写的诗发表在工地苇席扎制的宣传栏上。其中有一首诗:

 干部带了头儿/挖河争上游/20天太久/半月足够儿。

这是宣传挖河的社员干劲足,争上游,力争提前五天完工,报捷。宣传栏很有特色不淋雨。苇席上边又加苇席做出雨搭来。那年月一个社员不用亲自挖河,而且还参与管理挖河人的工作,那是十分优越的。那种高级社员的优越感时常出版在小武脸上,发表在他走道的姿势上。但,小武的最高目标是走出农村,端上铁饭碗。

每每望见他的身影叫咱心里就产生一种悲哀。当兵啊,当民办教师啊,当队干部啊咱都不行,那时提倡贫农,下中农。可咱是中农,轮不上。一年公社革委推荐了四位上大学的名额,自己考虑有希望吧,可是你猜怎么样?一公布出来,四个全是女生。有点意思吧。

自己还是高中毕业生呢,反而被摁在烂泥里。看来男生是没希望了,所以就发奋图强的读书,偷偷摸摸地写点东西。白天大干,晚上就在柴油灯下写。小武写的诗能贴在宣传栏上刊登出来,咱写的那东西不能往宣传栏上凑热闹,只能往报纸、刊物上投。

那时候投稿不用贴邮票,别看只贴3分钱的邮票,经常贴也贴不起。因为一个劳动日的工值是6分钱。好在只需把信封剪个角就可以往邮筒里放。

编辑部的编辑们审阅后,还退回来,并且每次退稿信里还夹一封铅印的或者打印的退稿笺。在同志前边填上作者的名字。千篇一律的内容。“来稿已阅,因编辑部人手有限,恕不一一提出修改意见,望见谅。谢谢您对本报的支持,望继续来稿。”下面盖一个红色的或是蓝色的编辑部处理来稿专用章。

我在创作之余,听了明白人指教,说现在的领导不喜欢诗歌、小说什么的。那玩意儿跟领导的升迁不挂钩,你要写新闻报道,吹喇叭,吹好了吹响了才行。一定要把他的工作吹出去。所以就也掺和着写点新闻报道,小言论什么的。

我和小武认识就因为县广播站播了我的一篇稿子,题目是《当不上兵就在家好好当民兵》,是关于新兵入伍后,没当上新兵的青年社员闹情绪而写的。想去当兵,当人民解放军也是很难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个大队分一个指标,光想去当兵的就三四个青年,你想想争的还轻了不?去了的高兴,敲锣打鼓,欢送。去不了的蒙头大睡。难过。情绪消沉。甚至有寻短见的。也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那是一篇议论文。县广播站普通话很好的女播音员不光播了稿子,还播了我是哪个公社哪个大队的社员,内容是这样的:下面播送超美人民公社斗北大队社员某某某的来稿。稿子早午晚一共播了三遍。大喇叭把我的名字喊出去了!也算是在本公社出名了。

小武找到挖河工地上,咱给排长班长请了会儿假,跟小武下来河崖的背风处面谈。他说听了广播才知道你也是写东西的,还谈了这篇稿子的优缺点。当然了他是站在领导人加老师的角度上谈的。

咱当时没大感觉,因为咱定的目标不是搞通讯报道,所以对他的表扬词和批评话没上心里去。他最后说,今后咱就是文友了,有事多联系。他这个多联系,翻译出来就是,和他研究稿子,拜他为师,叫我勤去找他,因为他参加过县里的培训班嘛。

 

3

 

第二年的冬天,是我二十多岁的时候,也接到一张县里发的通知,县革命委员会的信封直接寄给我本人了。也让我去县里参加创作学习班。我也驮上瓜干高粱去公社粮所换出粮票,到县城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文艺骨干训练班。这个训练班是综合的,里边又分了若干班。有小戏儿班、表演唱舞蹈班、曲艺班、文艺创作班。咱跟小武都分到了文艺创作班。

小武逢人便说俺俩是老乡。到了县里一个公社的人那是当然的老乡了。这个文艺骨干训练班是为了春节全省业余文艺会演做准备的。参加的人员都是自带被褥,住在县城一个叫“鲁西旅馆”的地方。业余文艺创作班共11人,全是男作者。这些搞文艺创作的住的还是不错的,不睡铺麦秸草的地铺,有床,是个两间屋的通房。总不能叫写字的人,趴在地上写吧?坐个凳子,或几块砖,扒在床沿上写就不错了。

县文化馆管创作的老师也是男的,所以创作班说话做事比较宽泛,不用特别注意有没有女同志。写累了,大伙就拉拉呱,开个玩笑,乐乐放松放松。

小武时间抓的紧,一个劲地写。他除去吃饭、睡觉不写。其余时间是手不离笔,写啊,写啊,写啊!严格说小武写的四句诗是新民歌,他开班一个星期已写了二十多首了。

咱那会儿为适应班上的要求,放下小说,改写曲艺段子,山东快书、山东琴书什么的。县文化馆的老师一星期给会诊一次,让各人读各人的东西,然后大家提意见。

这意见可不是好提的。写的好的,你若说不好,那不行。写得不好的东西,你要硬说好也不合适。因为提作品的意见,同志之间有的就引发了矛盾。矛盾的初级阶段是被提意见的作者不高兴,然后逐步升级,开始说风凉话,刺激了给提意见的同志。提意见的同志就反击,一来二去,三说两说就抓了。

所以咱就非常注意听作品后的提意见了。慎之又慎,不然的话,一句话得罪个人很容易。其实你说人家的作品好与不好起不大作用,可以说是零作用。好又怎么样?说不好又怎么样?你又不是编辑,能决定稿子的生杀大权。

你要是《说说唱唱》、《天津演唱》的编辑好啦,那怕是《农村大众》的副刊编辑也行。你不是,你只是一个公社的社员,一个业余文学创作爱好者而已。所以说要以团结为重。多说好听的,少说不好听的话。这样是双赢。说的心里好受,听的也得劲。反正是二三十天的创作班,出不了什么重大成绩。现在回头看看那些作者,还真没出大家。小家也不家了。暗自庆幸咱在学习班上的战略眼光。干啥十里八乡的庄稼人,互相捧捧多好哇!

 

4

 

创作班上的生活也不错。早晨,晚上喝粥吃馍加小菜;午饭白馍,桌中间上一盆菜,多是白菜粉条炖猪肉,八人一桌,光靠班上的供应男同志吃不饱,还要另外加干粮。这要自己再去司务处用粮票买饭票,饭票分粗细两种,粗的是窝头,细的是馍。小武和俺中午饭顿顿加干粮。后来馍馍个头逐渐萎缩,女同志也吃不饱了,中午饭也需要加干粮了。

有一天午饭吃到接近尾声的当口,需要加干粮的纷纷去伙房买。小武也去买,他做好事要给附近的同志捎过来。邻桌戏曲班的演小豫剧《一瓶人参酒》的女主角英莲,掏饭票叫小武捎。在这儿插一句,英莲扮演者小佟是济南来的下乡知识青年。她长的太漂亮了,用光彩照人形容毫不为过。水灵的象一汪水。脸儿那个白啊,叫咱农村人简直没见过,手指象透明的蜡烛,让你不敢直眼去看,忽闪闪的一双大眼睛一闪象对谁说话。小戏因了她就排的很好,很快成型了。

小武的意思是用自己的票先买过来再说。就问演英莲的这位女青年:你加粗的加细的?演英莲的女青年说:“加粗的。”的字刚说出口,邻近的一个人就笑起来,弄得女青年脸“刷”的一下子红到了脖根。

小武也怪不好意思,就没去买干粮,那顿饭就没吃好。演英莲的女青年觉得大丢其人,眼里含泪离席而去。

女主角不去,下午小戏儿就排不成了。演英莲的女青年回到宿舍蒙头大睡。小戏儿的导演不见英莲到排练场,一问,才知道午饭时吃出了故障。导演出面没摆平此事,最后惊动了文化馆长,甚至文化组长。

我们都为小武说了公道话。小武同志是好人,给同志们捎干粮,应该提出表扬。创作班还一致检举那个流里流气的首先大笑做鬼脸的家伙。结果小戏儿班把那个家伙开除了。小武自此才抬起头来。

那个文艺骨干训练班最后向县革委领导汇报演出,小戏儿、舞蹈、表演唱、曲艺段子演得都不错,还不断的掌声鼓励。

创作班的作品就不好去演,只能以后再排练。为总结创作成果县文化馆印了一册加厚的《革命文艺》,是刻钢版油印的。小武的一首诗:铁木锨板着脸/拖拉机瞪着眼/田头召开声讨会/把走资派们来批判!还被收到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聊城地革委宣传组编辑的一个小册子里。这是诗人小武公开发表的诗歌。

后来我被抽到公社里搞宣传工作,写写新闻报道什么的。那位明白人说:看看,听我的对了不?公社党委不需要写诗的了,小武就没有被抽去。还是在家里劳动,业余时间写诗。我到公社文化站工作后,小武又是我的骨干作者了。咱真心佩服小武的创作精神,执著得令石头发抖。

 

5

 

小武写过一首爱情诗,他对这首诗很满意。说:我是用了心的,比我的田头诗、批判诗、赛诗会上的诗都有味。我噢了一声,说,那你背背我听听。他闭上眼睛,背起来:

万绿丛中一点红/红中带秀笑盈盈/想起你我就心里爽/看见你我就心跳的嘣嘣嘣!

我看他感情很投入,是用心之作。

我说不错,那小红是谁啊?

他告诉我是他村上的一位女青年。

噢。你爱她吗?

小武说:爱她。

她爱你吗?

小武看我一眼,说:不知道。

那你是一头热啊。在那革命化的年代里,这些东西是不允许的。我说你可别发表出去,这个东西只能在下边念念。不然会找麻烦的。

他点点头。

不知他们的发展如何。

再后来,我调到县里工作,跟小武联系少了。听说家乡已不再人工挖河了,全是现代化的大马力的挖掘机。小武的诗就没有机会发表到宣传栏上了。老家的文友说,小武对挖河机械化施工很不满意。那玩意挖得河不干净,看咱前些年那河挖的铮明瓦亮的,那才叫挖河。我问小武现在还写诗吗?文友微微一笑,说热情可能没以前高涨了。

前几年夏天我回故乡,在小镇的大街上碰见个卖西瓜的汉子,父子俩拉一地排车瓜。一搭眼就觉得面熟,但不敢认,倒是拉西瓜的汉子停住脚步,一打愣,问,是立泰不?我一激灵,哎呀,你是武老弟,十七八年没见面了不敢认你了。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岁月的沧桑把小武变成老武了。

他说为给儿子寻媳妇拼命挣钱,现在农村女青年要“移动”和“移动不动”(汽车和楼房)。种了大棚西瓜,收入比种粮食要多些。

农村现在寻个媳妇,俩人见面六万六,订婚要八万八,结婚要九万九。得花二十几万。别说年节的送礼。把人累死了!没楼房、汽车人家不寻你啊。

我说你要有事进城去找我。他说行,一定去。他还关心地问创作班的老师,问那两个老师现在还搞创作吗?

我告诉他有一位老师去世了,去世的那位老师一辈子也没发表篇像样的东西,那位老师也不创作了。他干啥?我说下海了。

下海里干啥?

就是离开岗位,想办法挣钱去了,为了给儿子买楼房买汽车,娶媳妇啊。

小武点点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跟我一样的命!

上一篇:小说 梅花朵朵开
下一篇:小说 卢二奶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