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盛街不是街市,更不是交易市场,现在不是,以前也不是。
“街”,形声,从行,圭声,本指四路相通的大道。“街”,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自汉代开始,称城市干道为街,居住区内道路为巷。宋代以后的城市采用街巷制,沿用战国以后里坊制城市的方格网街道,并把坊内街、曲改造成以东西向为主的巷,方便建造南北向的住宅。元明两代也沿用宋朝时的道路网。街和巷作为城镇道路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新盛街、东大街、富贵街、迎熏街、下街、财神庙东街、草原南巷、九华巷、九华西巷、天后宫巷、灶君庙巷、如意庵巷、西巷……新盛街内“街巷纷漠漠”,应该是以城市道路划分出的生活小区。
其实,等同于今天集市和市场的,从前应该叫“市”。“市”,会意,本指市场。在金文字形里,“市”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场的嘈杂声。宿迁城内的草市街、菜市街、鱼市口、老猪市,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易市场。草市街、菜市街、鱼市口,今日虽然踪迹难觅,但在老城区里仔细聆听,昔日市场繁荣的嘈杂声仿佛还在耳边。唯有老猪市至今尚存,顾名思义,是以贩卖生猪为主的牲口交易市场。
除了新盛街,在宿迁城内,以“街”命名的居住生活区还有不少,比如东大街、富贵街、迎熏街、河清街、太平街、通灵街、福星街、关口街、迎东街、迎西街、西堤街、县府前街等等,其中绝大部分已被拆得踪迹全无。在当时最为出名、也最为显要的当属富贵街、东大街和新盛街。富贵街,从其高大尚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富贵街是富贵人集中居住生活的地方。从前的富贵人首屈一指的当数达官显贵,富贵街是官宦们的聚居地,据说宿迁县的县长就曾在这里居住生活。东大街,是老一代富商巨贾的集聚地。但无论是富贵街还是东大街,毕竟空间有限。新发迹的富商、乡绅、大户等等,这些“土豪”们由于身份、地位、出生背景、生活习惯等原因,他们已经很难融入到富贵街、东大街这些上流社会的环境里,而且凭借较为雄厚的财富实力,他们也不愿意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委曲求全,他们不得不另择风水宝地,马陵山余脉的新盛街区就逐渐成为了“土豪” 们心仪的聚居区。相对于老街富贵街、东大街来说,当时的新盛街是新的,才会得名“新盛街”。
二
时间的流逝带走昔日的繁华,今日的新盛街早已青葱不再。周围那些商业气息和现代建筑在不断的蚕食着老街的古朴。从南出口处新建的门楼步入新盛街,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置身于老街道、旧房子的群落中,那深刻的历史质感扑面而来。历史老街中的故事伴随着430多年时光的胶片一幕幕演绎,说不尽,道不完。
极乐律院、显佑伯行宫、灶君庙、华佗殿、地藏庵、大悲社、九华庵、焚音庵、如意庵、天后宫、三官庙、观音宫……近20个庙宇在历史风雨中诉说着新盛街宗教文化曾经的盛行。
大悲社、观音宫、如意庵、地藏庵、焚音庵在昔日香火袅绕中播洒佛法的影响力。大悲社名称来源于“大悲咒”。“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其中一字一句都包含着正等正觉的真实工夫,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观音宫是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重要场所,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佛家经常会用“如意”来命名尼姑修行的地方。“地藏”是佛教中一位愿力深厚的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得名,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地藏庵是供奉弘传地藏菩萨佛法精神的重要场所。焚音庵,焚音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佛教庙宇中硕果仅存的唯有极乐律院,但因战乱已损毁大半。原名马神庙,因当家和尚以“极乐世界”为佛教显词,故改为极乐庵。又因法名“占一”的主持僧人,宗承佛教“律”派,又将极乐庵改为极乐律院。光绪年间,该院获得皇帝加封,赐《藏经》,并赐封号为“敕赐极乐律院”。
而三官庙是道教的庙宇。“三官”亦称“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又称“三元”, 三官大帝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 灶君庙是祭拜供奉灶神的场所,位于财神庙东街,建于清代中期,现仅存正殿和东辅殿。显佑伯行宫其实就是“城隍行宫”,行宫紧邻位灶君庙,造型别致、古色古香,青砖、小瓦典致,滚脊、瓦当精雅,坐北朝南,三开间,上下两层,南立面入口处的门上方镶嵌一石刻横额,上书“敕封显佑伯行宫”。
天后宫里供奉的是妈祖,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是从中国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间信仰(千里眼顺风耳)。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又纳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后逐渐从诸多海神中脱颖而。妈祖是历代航海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天后宫正是来宿迁做生意的闽商于乾隆年间所建,从中不难想象当时闽商在宿迁生意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
400多年,就是一本厚厚的线装历史文化经典,翻开每一页,都会有一个厚重的故事,一段精彩的传奇。一房一檐、一砖一瓦、一棵树、一口井……用心灵穿越时空,用思绪怀念,用情感缅怀。
青砖小瓦,翘角飞檐,瓦楞上长出的许多杂草,铜皮包着的木门的一角已经腐蚀、剥落,铜皮上泛起青绿,四梁八柱的构造,内部八仙桌、太师椅的陈设,一切都在静静地讲述着历史的绵长与静好。
椿树倾斜着伤痕累累的树干,满树枯枝中偶尔可见几枝还泛着青色,昭示生命力的顽强。王家祠堂已成记忆,另一个同伴已经远逝,唯有你,椿树,拄着高高的铁架,孤独地站立在那里,迎接着风霜雪雨。240多岁,你是一个饱经沧桑与磨练、内涵多么丰富的老人啊,和煦的阳光、柔柔的微风,仿佛都在娓娓道讲诉着你的动人故事。
一个老人,坐在木质的小板凳上,悠闲的抽着旱烟。一尺多长的旱烟袋,前端的铜烟锅在长期的烧灼中微微泛着青黑色,青玉的烟嘴泛起柔润的光亮,烟杆上晃荡着的烟丝袋早已泛黄、发黑。老人端起烟袋吸了两口之后,升起一小团青白色的烟雾,慢慢飘散,牙齿失守多年的脸上沟壑纵横,流淌出来的是岁月的无情和沧桑。
酱油店、杂货店、织布店、丝线店、饭铺、磨坊、故货行(旧货店)、刻字店、傅家大席、草郎包子……所有的喧嚣与繁华,在解放后的统购统销中渐行渐远。“邦”“邦”“邦”……小巷里响起的拨浪鼓浑厚的声音,让人恍惚重回“香烟、洋火、桂花糖”的世界里,三轮车上琳琅满目的充满现代气息的货物倏然又把人拉回到现实世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才人如此,街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是才人的宿命,街巷的宿命,更是新盛街的宿命,无人能改,也无从更改。唯愿新盛街留下更多洗净铅华的古朴、醇厚的文化和不老的传说,让站在历史下游的人们,转身回望时,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