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九华山,不是烧香许愿,不是拜忏礼佛。
中秋的天气,万物葳蕤,枝繁叶茂,气候凉爽,正是游玩的好时节。趁着假期,我们决定去久负盛名的九华山。
九华山地处安徽池州,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有“佛国仙城 ”之美誉。而对于我来说,只是怀着一种敬仰和好奇,怀想着上山的道路、山中的风景和山顶那些古寺名剎的古建筑风貌。
早晨起来,不知不觉中雨悠悠地下了起来。从宾馆前台借了把天堂伞,冒着丝丝缕缕的小雨去上山。
车子进入池州境内,雨还是不紧不慢地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迎面而来,车窗外蒙胧一片,烟雨中扑朔迷离的群山、树木、竹林掠过眼帘。滋润着苏醒的土地。山绿了,水绿了,遍地草色已葱笼。湿润了路边的松柏,湿润了田野里正在生长的黄灿灿的稻子和绿茵茵的庄稼,也湿润了我阳光灿烂的心。
车开到山角下,抬眼望去,青山映绿水,绿水浮青山的九华圣镜已让我们心醉。
听导游安排,先坐索道到九华街。九华街实际上是一个山镇,海拔600多米,主要寺庙也集中在这里,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除了庙宇外,还有学校、旅店、商店、农舍,游人可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来到九华山方知中国佛教的基本常识:五台山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 峨眉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则是大愿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菩萨的愿力特别深广,是中国佛教四大道场之一。
行走在人头攒动的九华街,方知这里俨然是一个山中的闹市。虽然天上飘着不大不小的雨,可街道两旁还是停满了水亮亮的名车豪车,整条九华街被从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来小车挤得水泄不通。可见,到九华山的不光光是我们这些文弱书生和贫民游客来看看风景发发感慨。街市上人来人去,车来车往,行走在风雨无阻的柏油路和石阶上。法物流通处像大城市的繁华街道的专卖店,店面招牌林立,锦旗飘摇,佛事用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光是香的种类就五花八门,什么岁岁平安香、五福临门香、飞黄腾达香、财运亨通香、六畜兴旺香等等,粗细不等、长短不齐,生意兴隆,更是香火旺盛。
雨再大也挡不住香客们大包小包地买着长长短短的高香,有钱的大佬们一掷千金,买香如进金鹰购服装,如进奢侈品商店,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似乎只有如此才显其心诚,显其对佛门的尊敬。
虔诚的香客见佛便拜,让山上的香火缭绕。雨雾水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迷香味,紫烟在雨滴中或闪或现。九华街缠绕在寺庙和商店法物流通处之间,沉香弥散在九华街的每一个拐弯处,山风带着雨丝把升腾的烟云割裂成一条条烟柱,直直地飘向雾蒙蒙的天空。
走过一排排被风雨飘打且挺拔向上的古树,我知道,有古树的地方,便有仙气,更有一种无法洞穿的深意。虽然我不知道它叫什么树,但我只知道它的年代久远,它的珍稀。每走过一棵古树,都把我的心绪拉长拉宽。它映衬庙宇般地映衬着我,我总是排除风声、雨声的干扰,宁心静气听它们在静默的诉说。
跟随着游客们慢慢向前涌动,我看到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手提色拉油,或拎着一袋袋苹果,或挟着一包包玉米棒,或背着家里生长的山芋,成群结队。
我不解地问身边的游客:他们带着这些东西干吗?
游客悄悄地对我说:这些都是虔诚的信徒,他们带着这些东西是给寺庙的僧人上贡的。
如此说来,我们这些无宗教信仰者对僧者太不敬了。
今天的雨像要驱赶游客一样,越来越肆无忌惮了,直下得我们撑不了伞,不能随心所欲地行走,我们只好躲进化城寺。
因此,借机我们对化城寺作了一些了解。化城寺坐落在芙蓉山下的九华街上,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四周环山如城,显示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又是地藏菩萨道场。
据史料记载,唐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755年),新罗国王室贵族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来华,到九华山苦修,居住东崖峰的岩洞中,感动众多善男信女,当地乡绅诸葛节等捐资,为金乔觉建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赐“化城”匾额於该寺。金乔觉圆寂时,相传山呜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众尊为地藏菩萨,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巡游江南,分别钦赐“九华圣境”、“芬陀普教”御笔匾额,屡赐重金修缮化城寺,使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化诚寺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莲池,名月牙池,传说为当年地藏放生池。只见池中一尾尾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游鱼戏水,雨打水池,水花跳跃。
到化城寺敬香的人犹如人们看明星演唱会一样众多,一样热情。我一直认为寺庙是清静的场所,僧人们每日在这里诵经念佛,适合于修身养性,而不知如今已成为闹市。
挤出化城寺,我撑着湿漉漉的雨伞,看着寺庙外的香炉里烛火在风中飘摇,烛尖的火苗,化成一缕纤细的黑烟与茫茫的雨烟融为一体。许多人在静静地默念、鞠躬、点香,许下心中的祈愿。在这礼佛的氛围中,受香客们的影响,我也从志愿者手中取了三柱香点燃,照葫芦画瓢地模仿着其它香客的行为,焚香高高举过头顶,虔诚地朝四方神圣行过礼后,恭恭敬敬拜了三拜,插上敬香台,烧平安早香,为平安祈福,更弥补自己之前的无知而做出的不敬。
在这顶礼膜拜烟飘雾霭氛围中,雨越下越大了。
九华山的雨,像滴落的一颗颗石豆,敲打在水汪汪的地面,敲打着湿漉漉古寺的飞檐翘角,敲打着信徒们的心灵,伴着僧人们诵经声和室外音箱里放出的《大悲咒》乐声,我们没有了言语和嬉笑,伫立在凉凉的街头,任雨水淋湿衣衫,沉心静思自己的今生今世和前生后世,忏想着已经走过的几十年人生,其中有没有需要自己去弥补去修为的。
焚香之后,我们沿着石头路向山的更高处攀登。只听见山间溪涧发出阵阵轰鸣,溪水千回百转,冲出峻峭的岩石,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奔向前方。山如披纱;林如蒙烟。
在走向百岁宫石阶旁的锁链上,我看到挂着成千上万的被雨水淋湿了的大大小小的同心锁,或锃亮或灰暗或锈蚀,在静静地等待它的主人何时再能来看一眼,让它不要这样孤独,不要这样无助。这些锁小的几十元,大的几百元,甚或上千元。我想,当这些情侣们刻上自己的名字,把锁扣在这铁链上,让它接受风吹雨淋,是否昭示着自己对爱情没有信心,需要借助外力来稳固,把自己的不自信颤颤巍巍地锁了进去呢。
当然,我心中祈愿地藏菩萨能保佑让他们如愿以偿,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无论是大锁还是小锁,更无论是新锁还是旧锁。
当我心情沉重地踩着滑滑的石阶,迎头雨雾走出这长长的锁阵,前方不远处,便见一座建在悬崖上的殿堂,我想这就是著名的“百岁宫”。近看,只见高高的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导游告诉我们,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瑕的和尚,二十六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一百年。死后三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其尸体装金供奉。明朝崇祯皇帝知道后,为他的行为所感动,便封他为 “应身菩萨”。
在肉身殿,我近距离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我在想,他百年苦修的忍耐,与世隔绝的寂寞,只有风雨相伴,野菜当食,是当今浮躁和贪恋奢华人们的无法做到的,难怪会有这么多的人敬拜他。
百岁宫里僧侣的诵经声和焚香炉飘荡的烟雾流泻出恰远还近的情怀。在这飘渺圣洁的氛围里洗涤着朝拜者的心灵!伴着沙沙雨声,此时,我心中那在纷乱尘世里的些许忧伤,已淡然无存。
在这里,我也真诚为地藏王菩萨点起三柱香,不是求自己长寿百岁,而是礼敬他的坚忍,礼敬他的信念,礼敬他的弘愿,礼敬他的大爱。
在百岁宫的山顶,雨依旧不停地下着。
蒙蒙细雨中的九华山格外秀美,犹如仙境一般,她时而含蓄秀美,时而奔放豪迈,人们置身于一片烟水迷离之景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云海奇景更是令无数游客陶醉不已,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拍照留恋。此情此景,我不知当年无瑕和尚是留恋这美丽的山中美景而能坚守百余年?还是这山因有他的百年修炼感召了上天,把此山幻化得如此美丽,而馈赠给今天懂得享受生活的后人?
站在雨雾蒙蒙中的百岁宫山顶,四面望去,一幅幅泼墨山水画轴,在云雾飘渺间时隐时现,脚下的山峦象海上的岛屿,在茫茫海水上飘荡,四周如同仙境一般!百岁宫后面的山顶上一尊躺着的大佛隐约其间。苍茫的风雨从大佛的身后飘向遥远的天际,只听见松涛阵阵,隐隐猿啸。风和雨交织地拍打着石条铺砌的山路,竹林在飒飒低吟,向风雨中的朝圣者顶礼膜拜!远山古寺在风雨中时隐时现,飘忽着。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我只看到山的四面云雾起伏,云海翻腾,各展雄姿,气象万干,不见寺庙。被雨水清洗中的九华山,如沐浴在莲池中的处子,清新脱俗。不断飘逸而来的云团,湿淋淋地从我的身边飘过,再触及远处的山体便幻化而去,格外空灵而禅意隽永,意味深长。此时,我的心顿悟于九华之上,灵魂沐浴于神雨仙风之中,顿觉神清气爽,清新无比,佛光普照。
据说,九华山有九十九个山峰九十九座寺庙。这让我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的,在云雾飘渺的山顶,只有烟雨朦胧,更不见九峰形似莲花的陵阳、九子、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山峰。
随行的当地女导游小储告诉我们: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数游九华山,目睹此山峰秀异,九座山峰形如如莲花,随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了“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他一次在与友人唱和时写道“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后人便将九子山改九华山,一直沿用至今。
告别百岁宫,冒着凉晶晶的雨雾,来到祇园寺,按着约定,我们想体验僧人吃的斋饭。上午十一点钟,等候多时的祗园寺僧人开饭的敲板声响了。一群做法事的男男女女随着主持和僧人进入饭堂开始用餐。我们则站在门外等待他们吃完才视其有无剩余,方可知今天是否放斋,且需每人交10元钱。庆幸的是今天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剩饭可供三十几人吃的。导游为我们每人购了饭票,便八人围坐一个方桌,饭自己盛,厨房的僧人给我们每桌端上四小碟菜和一碗汤。四个菜是:炒白菜、炒瓜菜、腌花生米、腌豆角。一个汤是:清汤。年轻的女导游小储说:看这菜,我真的吃不下。我们同桌的一个游客也只吃几口就丢下了碗筷,说吃不下。
我是第一次吃斋饭,感觉很好奇,吃得很香很甜,也吃得饱饱的。
这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大食堂,那时如能吃到这些就是上好的饭菜了。我每顿只能有一碗米饭,5分钱的菜汤,好的时候也只能吃2角钱的白菜炒肉丝。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还要跑三十多里路,每天不到吃晚饭时肚子就饿得前墙贴后墙了,那有可挑之食,更无不想吃之理。
我想,饭菜不在好坏,只是心境而已。僧人们长年累月地吃,我为何不能吃。
饭后,在地藏王菩萨的铜像前,我随着诵经的队伍,在师妹的教导下,口里不断地重复唱念着“南无地藏王菩萨”,表达着对这位大愿菩萨的敬仰和尊重。在资料中看到,这位菩萨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
他曾说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铿锵誓言。他救苦救难,教化从生,行善积德,很是让我感动。人之大孝首先是表现在如何对待生你养你的父母上,养育之恩,做儿女的是无以为报的。
在雨水洗刷后洁净九华山,面对此情,我还想到现在,社会发展到今天,在一切向钱看观念引导下,人们金钱至上,唯钱是从,心中无他人,无公德,更无大愿和大爱。人们各人自扫门前雪,不问他人瓦上霜,老人摔倒没有敢扶起,碰瓷现象常发生,畸形社会价值观出现,使我们这个时代缺失了的做人的最基本准则。假如,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人人都能想着社会平等,共同富裕,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得以真正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九华山的绵绵细雨洗涤了人们长期处于污染中藏污纳垢的灵魂。九华山的青青翠竹把根深深扎在岩石中,吸取大地的精华,矗立在风吹雨打中且更显鲜嫩欲滴,更俱昂扬向上的风姿,让人想到洁净和挺直。
踏着绵绵的细雨,沿着石阶而下,任凭这神雨仙风飘打在我的身上,让这九华山的雨洗净我的灵魂,让我心清目明,忘却人间凡尘俗事。
山脚下,回望雨中清新可人的九华山,他像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站立在云海雾霭中,俯视人间苍生,也祈愿着人间苍生飘洒着雨露。
九华山的雨让人迷恋,迷恋她的大气和秀丽。雨中的九华山更让留连,留连她滋润了一代代以慈悲为怀的僧侣,将大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