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结缘”,正如他的一篇文章标题所写,认识孙利修先生,是因了文学,虽不曾谋面,却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亲切,自然,不陌生。
“‘写作、唱歌、旅游、锻炼’是我的爱好,其中写作是我最大的爱好。在日常的生活中,工作之余,在闲暇的时光里,总喜欢写点东西,来记录生活,抒写情感。这么多年下来,积累起来有好几十万字,在各种报刊、网络上也公开发表不少。”这是《以文学结缘》中一段文字,也是孙先生的心声和成就。
今天,欣闻先生欲把自己多年心血积集成册,由衷替他高兴。汇总成册,能让人更加系统、直观、全面地了解他、剖析他、借鉴他——一个虔诚文学爱好者的人生历程和心灵火花,对提高个人文学素养和文化修为大有裨益。
今天,也有些惶恐,孙先生请我为他这本即将呈印的文集代为序,深感自己才疏学浅,历文时间尚短,怕辜负了先生,怕误导了读者。转而又想,创作,本来就是一个很个性的行为,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价值取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然承蒙先生信任和不弃,当深感荣幸、尽力为之,以自己绵薄之力,力争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至于解构分享不到位、不妥处,乞请各位海涵指正。
《无语闻香》,是孙生生为自己这本文集所起之名,也是收录其中的一篇散文之名,孙先生用此标题来统领全册,想来,是经了深思熟虑的。无语,闻香,默默地,从自己视角出发,冷静客观理性看世界,通过自己悉心咀嚼过滤理解,把洞察到的自然之香、社会之香、生活之香,还有游走在其中的生命之香,依了自己挚爱饱满独到的笔触表现传达出来,以期给这个光怪陆离飞速发展变化着的新型社会一些抑浊扬清惩恶扬善的建议和忠告。
显然,对于这一理念和信念,孙先生一直是专心致志、孜孜以求的,这也是他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能够自觉自发自愿地为社会尽职尽责的具体体现。
譬如,他在《无语闻香》中写道:“其实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我们随时都可以遇到一片美丽的风景,一个使你心动人,我们不一定非要占有TA,完全可以远远地默默地欣赏TA,相互间保持着一种‘无语闻香’的状态,这种香味也许会更加持久!”;他在散文《桂花香·女人香》中写道:“可在我的心底总认为,女人除了天生的体香和化妆品的香味外,还应该具备另外一种香味——心香!体香会诱发异性原始的欲望,化妆品的香味会刺激人的嗅觉,而‘心香’则会感染一个人的心灵,会使人过目不忘,留恋往返!这需要女人内外兼修,平日里除了注意自己的仪表外,还要多看书、多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内涵,使自己知情、知性、贤淑、端庄、善良……”
对生命、生存状态的表达是孙利修先生文本诉求的核心。如上所例,他的文本,充满了人文生活气息,透着一股清新、亮丽、美好的味道,他,是一个生命的歌者,他一直在以个人经历、学识修为,执着地为社会抒写,为人性抒写,发出自己良善友好的期冀和祝愿。
同时,一颗激荡感恩的心,一直在孙利修先生的胸膛热热地跳动着,儿时乡村生活的困顿,浇铸出一颗发愤向上的心,刻苦学习、奋力读书,梦里老家,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和事、那些亲人、那些亲情,永不飘散,萦绕心头,散文《亲亲我的乡土》:“踩着脚下松软的土地,呼吸着田里清新的空气,望着充满生机的收获的田野,我陶醉了!我真想说一声亲亲你——我可爱的家乡的土地!”;散文《父亲送我去上学》:“我深深地体会到父亲借钱的艰难与困窘。在交完一切费用后,父亲就回家了,临走时一再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散文《大哥,你为什么不自私?》:“大哥的生活很节俭,舍不得吃穿,他穿的衣服大都是我和二哥退下来的衣服。平时他总是把钱积攒起来资助我们。这两年他又积攒钱准备给我们的孩子上大学,他从未为他自己想过。”
作为一名有道义有责任感的生命的歌者,演绎的不完全是颂歌、赞歌,对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音,孙先生也会作深深的忧虑和思考,并大胆地大声地吼出来,他的杂文《关于“禽兽不如”的一点思考》:“所谓‘大学生的学历、中学生的能力、小学生的心态、幼儿的受挫能力’,正在成为当今新生一代的真实写照。许多已经取得高学历的毕业生一走上求职路,就接连遭遇惨败,自信心荡然无存,他们不敢面对社会,害怕竞争,不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却待在家里‘傍老’,靠父母养活自己。年迈的父母不得不为了心爱的儿女继续发挥余热。由此可见,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正陷入严重的误区。”;他的杂文《如此“乞讨”为那般》:“人在困难的时候,‘乞讨’没错,是值得人同情的。但在自己身体还健康,还能够进行劳动的时候,尽量不要去‘乞讨’。因为人是要有自尊的,要讲究点颜面的,不能因为好逸恶劳,想不劳而获,甚至是利用欺骗的手段而不顾廉耻地去‘乞讨’!他们得到的只有鄙视和和自轻自贱!”
和鲁迅先生的匕首投枪比起来,孙先生的杂文或许没有那么的辛辣厉准,但是,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揭示出社会的一些阴暗面晦涩面,对于遏制社会不良现象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由低到高,从一名贫困的农家娃考入师范学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再到一名国家公务员,生存状态的不断变化,对于时值中年的孙利修先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有利于他能够更快捷更精准地把握住不同层面的人生状态、生活实况,这种把握,切身、深入,具体,能够源源不断为他所谱写的生命之歌带来丰富的养料和素材。
这种情况,很清楚地反应在他的小说文本里。假小说之手,他无畏地大胆地把触角伸向更复杂、更隐蔽、更丰富的社会领域和人的精神世界,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和当下性,对于敲山震虎、警醒世人,同样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譬如:他在《迷失在杏坛里的灵魂》中写道:“其实在阳光灿烂的地方也会有阴暗的角落,在波澜不惊的状态下,往往会隐藏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有偿补课、建综合楼、评小中高、视导检查等等,在新时期教育体制下人为旁溢出的一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现象,通过先生犀利朴素的笔墨,暴露无遗;他在《老赵笑了》中写道:“老赵不仅‘酒量’一般,牌技一‘般’。每次打牌他都会‘输’。所以干部都喜欢和他在一起打……因为老赵工作勤奋踏实,为人憨厚朴实。一个月之后,老赵便顺利地担上了乡里的水利站站长。从此之后,老赵家的生活就‘蒸蒸日上’了。破旧的毛坯房很快就变成了砖瓦房,再后来砖瓦房变成了二层小楼。随着职位和生活条件的提高,老赵的牌技也在逐渐“提高”。当他再和乡里的大小干部在一起打牌的时候,就赢多输少了。”——一个狡诈多计贪污腐败的基层小人物的丑恶嘴脸,被作者行云流水的白描式手法讽喻勾勒出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灵魂拷问。
小说,可实可虚,虚实结合,亦真亦幻,可以天马行酣畅淋漓隐喻再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自幼就酷爱读书喜爱文字的孙先生来说,就是这样,具有非凡丰富的想象力和嫁接力,他的小说叙事,可以一下子穿越几千年,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活灵活现拉到当下这个异彩纷呈快速发展的大时代里来演绎。譬如,他在小说《红门宴》中写道:“两千多年后,于公元2012年元旦,项羽和刘邦在彭城市市中心的‘红门大酒店’终于又见面了!虽然双方都是在死后经过一千个轮回后又投胎转世的,但在见面后还是马上认出了对方。”在这篇小说里,刘项二人不但握手言和,而且成了儿女亲家,在儿女婚礼上,作为双方长辈的祝福语,刚好把当代社会要求年轻人所要遵循的道德准绳巧妙地糅合镶嵌了进去。这篇小说,趣味性、哲理性十足,难怪能够被国家一级刊物《小说选刊》(2014年10期)转载,这也从另一层面证明,孙先生的文字功底,是扎实的、深厚的。
对问题认识深刻,对现象剖析到位,对理念构建严谨,是孙先生诸多小说的亮点和优点,赞叹感慨之余,我也感到他的小说,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有的作品在结尾处稍显虎头蛇尾、叙述后劲不足,譬如:《青青河边草》、《梅子的苦涩》;二、有的作品叙述技巧不够,该众声喧哗时,恰只是作者一人,以第三者身份,像全能的神一样,替个个角色发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生动性、精彩性、耐读性,譬如:《梅花朵朵开》、《罪源》;三、有些地方过于直露的性描写,似乎并不为主题和情节发展而需要,略显粗俗、突兀、因小失大,譬如:《索赔十万》、《楞五》。
进步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善于学习、勤于借鉴的孙先生以后的文学创作,一定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圆满。
总体来说,作为一名有正常工作需要打理劳作的业余写作者,孙利修先生无疑是敬业的,勤勉的,令人敬佩的。同时,瑕不掩瑜,作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对生活充满一腔热忱的生命的歌者,他的作品,也绝大部分是优秀的、率真的、朴素的,完全值得一读。哦,差点忘了,孙先生的诗歌,同样的雅致不俗、意蕴悠长,譬如《三月的雨》:“轻轻的/柔柔的/是那/滑动的纤指/低垂的秀发/轻轻的/柔柔的 /不见/撑伞的丁香/只留下/那微冷的风/那撩人的伤”;譬如《汇款单》:“你/从母亲的手中/瑟瑟滑落/经过漫长的旅途/我艰难地接住/我哭了/母亲笑了”。
《无语闻香》这本文本,内涵丰富、哲思深邃,涵盖了散文、小说、杂文、诗歌四大板块,是一本集简约朴素精道为一体的非常有特色的文本,是一个可以真切瞭望社会观察生活注视生命的万花筒。一册在手,或灯下品茗,或阳台小憩,静静地和作者对话,静静地分享来自他那里的思想深度、精神力量和情感魅力,实在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