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文学院,千头万绪,很忙。再忙,我却没忘为未来文学院的作家们印制方格稿纸。
作家们哪能不用方格稿纸?即使自媒体时代,也还有作家喜欢在稿纸上“爬格子”。作为主管部门,当然要为他们准备好“耕耘”的田地。样纸拿来了。一看我就不太满意。因为纸张太厚太硬。我喜欢那种薄而绵柔的稿纸。印刷厂的人说现在很难见到那种纸了。但我坚持要用薄柔的纸张印制方格稿纸。他们只好在一周以后找到一种又薄又柔的纸型送来给我审看。单看纸型,近乎透明。用手一摸,手感绵柔。我立即同意用这种纸张印制稿纸。又过一周,印有绿色方格的稿纸送来了。我留下两本,并且情不自禁提笔在稿纸上写下《久违了,方格稿纸!》。
真的久违了,这种方格稿纸。想想,少说也有十几年没用过方格稿纸了。但方格稿纸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少时家贫。家里只有造纸原料——草,想找到一片纸却不容易。没人念书识字,怎么会有纸呢?等自己上学念书,对字纸就特别珍惜。自从发誓要做一名作家,自然和稿纸结下不解之缘。但依然舍不得用正规稿纸打草稿,只有定稿后才抄写到方格稿纸上。那时邮寄稿件还不收邮费,投稿除了笔墨和稿纸成本,大概就只有时间、精力和智慧成本了。不久投稿也要付邮资,而且超重必须另加邮资,那么,减少成本的有效办法就只有减少稿纸重量了。因此,再买稿纸就挑那些薄而柔的稿纸。薄薄几张,不超过80克,自然不会另加邮资,也不会因欠邮资被退回。这大概就是我在文学院印制稿纸时不由自主想到要用薄而柔纸张的原因吧!
当然,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投稿用手写稿了,包括我自己。近两年来主编一本文学期刊,发的几乎全是电子文档稿件。偶尔收到一两篇手写稿,非常稀罕。说真的,用起来还有点不习惯了。我本人大概也有十几年不用方格稿纸写作了。这不能不说是科技在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作家的写作方式和写作习惯。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县政府办工作,见证着文印方式的改变。记得最初还是手写,后来有一台四通打字机,我们的稿子交给打字员打印出来,就像印刷出来的一样漂亮。调到市政府办工作以后,电脑打字依然还是一门专业技能,材料稿件依然还要交到文印室打印。但没几年这门专业技能就普及成为办公室工作人员一种基本的工作技能。我在办公室较早获得一台旧电脑,并且很快学会用五笔打字,从而很少往文印室跑了。而个人的业余爱好也随之换了笔。电脑打印稿件开始还是打印出来投稿,后来有了电子邮件,干脆连打印也免了,不仅告别了方格稿纸,而且实现了无纸化。如果不是科技的快速发展,说不定我的写作至今仍处于“刀耕火种”的“爬格子”阶段。
写作被人说成爬格子,可见其辛苦程度。既不能走,不能跳,更不能跑,只能爬。就像一条虫子,沿着一页一页方格慢慢爬下去。哪一步不耗时费力都过不去。作家大都是笨人。聪明人谁愿意爬格子!但人各有志,作家们在爬格子中找到乐趣,找到价值。在庆幸自己快速适应科技发展,用电脑打出几百万字小说的同时,我居然开始怀疑自己爬格子的书写能力。面对方格稿纸我还能流畅写出自己想写的文字吗?那些浸润着人类智慧的汉字我还能书写正确吗?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可以从指尖上敲打出来的工具,而且更应当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艺术。爬格子时所享受到的书写艺术快乐是敲击键盘无法企及的。至今仍有许多作家喜欢“爬格子”,他们面对电脑就大脑一片空白。不应当嘲笑他们冥顽不化,恰恰相反,我更敬佩他们对汉字艺术的热爱和坚守,对文学创作的虔诚和执着。放弃笔墨书写出的作品仿佛是机器产下的产品,找不到十月怀胎的痛苦,缺乏作家创作时的体温,切不准作家的脉搏和心跳。当从媒体上看到作家手札在拍卖会上日益抢手时,我在想,那些留下作家心迹的方格稿纸说不定哪天真的洛阳纸贵了。
当我时隔十几年再次获得一本绵而柔软的方格稿纸时,我不禁提笔写下这篇文字,作为我对传统写作方式的怀念和崇敬。但我很难保证,我为未来进入文学院作家们印制的方格稿纸不会被束之高阁。如今还有多少作家不在电脑上写作的呢?即便这篇小文在方格稿纸上写好,我还是请一位小同事打印出来,发电子稿给我修改。因此,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有点复杂,既盼望看到越来越多作家的笔迹墨宝,又希望文学借助科技的翅膀远走高飞!我只能保证我自己今后尽可能在方格稿纸上创作,算是我对久违老朋友的一份敬意!
二〇一四年六月三十日
http://www.jszjw.com/indexinc/salon/201407/t20140701_3707790.shtml